自从1956年,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到现在发展的蓬勃迅猛,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几起几落的曲折路程,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与许多学科结合发展,也在未来的社会、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重要性已经凸显。
本书为我们全面论述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发展、应用、限制与未来,介绍了全世界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与发展,为读者纠正了关于人工智能的误解与认知偏差,文末还附有世界各国关于“人工智能”的战略设计与愿景展望,研发计划与政策制定,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全面的关于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前景,令读者感受到,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资本层面,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人工智能都是无法阻挡的大势所趋,随着人工智能的来临,一个全新的激动人心的时代已经开启。
但是,“人工智能”在有着巨大潜力的背后,也具备同样大的威胁,人工智能是否是人类最后的文明?以及对于使用人工智能的伦理辩论,都为这一耀眼的学科蒙上了一层不可预知的迷茫,因为人工智能是不同于之前任何技术革新的脱离被动工具地位的代理者,这是对于伦理与道德的重大挑战。我们能否承担作为“造物主”的重大责任?我们能否控制好这巨大的能量?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造物?这一切都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毫无疑问的是,面对人工智能,我们需要新的道德与伦理范式。
哈里·亨德森在AI出现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种技术的一体两面,他书中提出的警示到现在依然有很强的预警性,有很多担忧已经变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痛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从业者沉甸甸的责任。当我们走得很远之时,找不到路径的时候,可以回望出发的地方,书中序言引用了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的阿兰·图灵的一段话:即使我们可以使机器屈服于人类,比如,可以在关键时刻关掉电源,然而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也应当感到极大的敬畏。最初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期待与向往,探索与热爱,才是最初的初心吧,所以就让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留一点喜爱,一丝敬畏,看到镜子中的电子脑电波,握住手中的电源。

K816.16/3 人工智能—大脑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