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园地 > 教师园地 > 正文

在校学生网络安全避坑指南:别让“指尖快乐”变“安全麻烦”
2025-09-19 08:32:00   来源:佚名   浏览量:75

      早上睁眼第一件事是摸手机,上课偷偷刷两分钟社交平台,下课和室友组队打游戏,睡前还要刷会儿短视频——这大概是我们大多数学生的日常吧?网络早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成了咱们生活里离不开的东西。但网络方便咱们的同时,也可能藏着各种“小暗坑”,一不小心踩进去,轻则破财,重则影响生活,甚至耽误学业。
 

这些“翻车现场”,你身边肯定发生过!

      去年有个新生,在游戏里遇到个“大佬”,说“加个QQ,免费送你限量皮肤”。新生乐坏了,赶紧加了QQ,结果对方发来个链接,点进去手机就开始疯狂弹广告,第二天甚至收到“银行卡扣款提醒”。去问班主任才知道,那个链接是木马病毒,差点把他的支付信息全偷走。
      这些事儿离咱们远吗?一点都不!咱们每天用手机查资料、打游戏、跟朋友聊天,甚至很多人已经在用网络兼职赚零花钱。但网络就像个“大集市”,有真货也有假货,有好人也有骗子。

这些“坑”最容易踩,咱得认清楚!

      坑1:“免费的东西”最贵

      “免费领游戏皮肤!”“破解版软件一键下载!”“兼职刷单日赚300!”——这些弹窗消息咱们肯定见过。但你想过没?为啥人家要白送你东西?去年有个真实案例:某学生为了领“原神限定角色”,按客服要求用家长手机扫码,结果被骗走2万多学费。记住:所有“免费”的前提,往往是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坑2:“熟人消息”也可能是“李鬼”

      “妈,学校要交材料费,赶紧转我微信!”“同学,帮我代付个网购订单,回头还你!”——骗子最爱冒充老师、亲友。有个学生,有次收到“班主任”的QQ消息,说“紧急交实训材料费”,幸亏他多留了个心眼,直接跑到办公室问老师,才发现是骗局。记住:遇到“熟人”要钱,一定要电话或当面确认!​

      坑3:“好奇点击”可能“引狼入室”

      随便点开不明链接、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下载非官方应用商店的APP……这些操作就像给黑客开了“后门”。有一个学生,曾因为好奇点了条“实训车间安全事故大揭秘”的链接,结果手机中了病毒,相册里的照片全被泄露,甚至有人冒充他向其他同学借钱。记住:陌生链接别乱点,官方渠道最靠谱!​

      坑4:“随手分享”可能“暴露隐私”

      在社交平台发自己的私密照片(可能泄露隐私)、定位打卡“XX学校图书馆”(方便不法分子踩点)、晒证书时露出身份证号(容易被冒用身份)……这些“不经意”的分享,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记住: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

学生党该咋办?实用“防骗手册”来了!

      第一招:密码设置“别偷懒”

      别所有账号都用“123456”或生日当密码!建议用“字母+数字+符号”组合(比如“School@202X#”),不同平台用不同密码。如果记不住,可以用手机自带的密码管理器(比记在本子上安全多了)。

      第二招:转账汇款“慢半拍”

      不管是谁让你转钱,哪怕是“班主任”“好兄弟”,先喊一嗓子:“喂!这事儿是真的吗?”或者直接打个电话确认。记住:凡是要验证码、银行卡号的,100%是骗子!第三招:软件下载“认准官方”。想下游戏、修图软件?去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搜!别去网页弹窗里的“破解版下载站”,那些地方大概率藏着病毒。咱们上课时老师教的“正规渠道获取资源”,放到网络上同样适用。

      第四招:信息保护“多留心”

      发朋友圈时,别定位到具体位置;分享自己照片时,注意隐藏隐私;遇到“填写个人信息领奖品”的活动,先想想:“这公司靠谱吗?我的信息会被用来干啥?”

      第五招:遇到诈骗“别硬刚”

      如果不幸被骗,第一时间做三件事:①保存聊天记录、转账截图;②打110或96110(反诈专线)报警;③告诉班主任或信任的老师。别怕丢人,骗子才该丢人!​

      很多同学可能觉得“被骗是别人的事”,但真轮到自己头上,那可就是“真金白银的损失”。网络方便咱们的同时,也要求咱们多长个心眼——不贪小便宜,不轻信陌生人,不随意分享隐私。你的每一次谨慎,都是在给自己的数字生活上保险;你的每一次警惕,都是在为网络安全添一份力。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