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曾言“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这番论述恰如明镜,映照出技能发展的三重境界:始于器物精进,成于职业修为,终于精神超越。在“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全面启动之际,重审技能与人生、传统与创新、器与道的辩证关系,对当代技工学子具有深远启示。
一技之精可参造化
太行山腹地的铁矿深处,九旬老铁匠传下的淬火口诀仍在回响:“七分火候三分寒泉”。这看似简单的经验公式里,蕴含着金属相变的科学规律。他的弟子将口诀转化为数学模型,使高铁转向架焊接合格率提升至99.99%。《天工开物》记载的“生铁淋口”技艺,经现代材料学解析,正为航天器耐热涂层研发提供灵感。古语云“技进乎道”,实则是说当技艺臻至化境,必与天地规律相通。就像《庄子》中"轮扁斫轮"的寓言,真正的匠人能在重复劳作中触摸“不可言传”的至道。
匠心传承非在形骸
景德镇青年陶艺师的创新颇具启示:他用北斗轨道数据调制青花釉里红,让窑变冰裂纹暗合星辰轨迹。这看似离经叛道的做法,实则延续着“道法自然”的传统智慧。正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古代匠人观天象择陶土,今人用卫星定位分析矿物成分,两者殊途同归。岭南木雕大师收徒必令其临摹《逍遥游》,非为附庸风雅,而是培养“乘物以游心”的创造境界。传统不是供奉在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创新血脉中的基因。
器道相生方成经纬
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位机床维修工,他既能听辨0.01毫米的误差,又常引《道德经》“大巧若拙”自勉。面对智能机器人,他创造性地将中医“望闻问切”融入设备检修,开发出人机协同诊断系统。这种“技与道合”的修为,印证着《庄子》"庖丁解牛"的现代回响——当劳动者突破单纯技能层面,将生命体验与职业追求相融合,平凡岗位便成证道之所。沿海技工学校将《墨子》城防术融入智能安防教学,用《营造法式》启迪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正是践行“以道驭术”的生动示范。
万物造化皆备于我
康养护理专业学生研读《黄帝内经》,在推拿手法中融入生物力学分析;无人机测绘专业学子重读《水经注》,从郦道元的观察维度思考遥感技术伦理。这些实践揭示着技能教育的真谛:技术训练不应局限于操作层面,更要培养“天地与我并生”的格局。就像《庄子》中“梓庆削木”的匠人,在创作前必“斋以静心”,当代技工同样需要在技能精进中修炼心性,使机械操作升华为艺术创造,让职业劳动转化为生命修行。站在新工业革命的门槛回望,从青铜时代的范铸法到今天的3D打印,从鲁班绳墨到BIM建模,人类始终在器物革新中寻找精神超越的可能。“技能照亮前程”行动的要义,不仅在于培养合格劳动者,更在培育“与天地参”的当代匠人。当数控机床的代码里流淌着《考工记》的智慧,当智能车间的钢架间回荡着《庄子》的哲思,我们便能真正理解《易传》所言“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深意——这"利"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文明传承的精神火种。
国家为技能学习扫清了道路——培训补贴覆盖城乡,企业学院直接对接岗位,就连世界技能大赛都成了青少年追捧的“新奥林匹克”。在重庆,技工学校学生参与设计的智能立体车库落地社区;在青岛,职校生组团开发的垃圾分类APP被全市推广。
亲爱的同学,看看那些站在世界技能赛事领奖台上的青年,看看直播间里用技术助农的主播,看看用代码守护非遗文化的程序员,他们和你一样年轻,却已用技能写下精彩的青春答卷。记住:每一台智能设备都需要操作的手,每一个创新想法都需要实现的人,而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你?
未来正在敲门,你需要的不是犹豫,而是拿起工具包的勇气。当你在实训车间按下启动键的瞬间,照亮的不仅是眼前的零件,更是属于你自己的璀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