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园地 > 教师园地 > 正文

从《哪吒》到《黑神话·悟空》:技工教育的“天命人”觉醒之路
2025-02-25 15:25:47   来源:佚名   浏览量:95

      近年来,《哪吒之魔童闹海》与《黑神话·悟空》的爆火,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以暗黑美学的冲击力和技术创新的震撼感,叩击着观众与玩家的心灵。这两部作品的成功密码,既在于对神话叙事的重构,也在于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它们的出圈,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技工教育中亟需的觉醒与突破——在技术迭代与文化复兴交织的当下,技工学子如何以“天命人”之姿,在技能精进的道路上“踏碎灵霄”?

工匠精神:从“死磕到底”到“万灵皆可成圣”

      《哪吒2》的导演饺子曾以“五年磨一剑”的毅力打磨作品,制作团队投入2000多天,完成了前作3倍的角色量,打造出1900多个特效镜头;而《黑神话·悟空》的开发团队游戏科学,同样以“白骨观”重构西游世界,用虚幻引擎5技术将榫卯结构数字化建模,创造出独特的东方魔幻美学。这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恰是技工教育的核心命题。
      技工院校的学生,常被贴上“动手强于动脑”的标签,但真正的工匠精神绝非机械重复,而是如哪吒“剔骨还魂”般的自我革新。无论是数控机床的精密操作,还是3D建模的虚实结合,都需要“死磕到底”的专注与精益求精的追求。正如《黑神话》团队对云冈石窟、大足石刻等36处文物的数字化还原,技工技能的本质,是将冰冷的工具转化为有温度的艺术表达。技工学子当以“万灵皆可成圣”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极致,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对抗平庸的宣言。

创新赋能:在传统土壤中培育未来之芽

      两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哪吒2》将三星堆文化、敦煌壁画融入场景设计,《黑神话·悟空》则以碎片化叙事重构西游世界观,赋予孙悟空“反叛天命”的现代哲思。这种创新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扎根于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
      技工教育亦需如此。焊接、汽修、电气自动化等传统技能,若仅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承,终将被时代淘汰。真正的创新,是将数控编程与AI算法结合,让木工雕刻拥抱3D打印技术,甚至如《哪吒2》中龙宫机甲化的设计一般,将机械原理与生物工程跨界融合。技工学子需明白:技能的精进,不仅是工具的熟练,更是思维的跃迁。唯有在传统的土壤中植入创新的基因,才能让“中国制造”蜕变为“中国智造”。

团队协作:从“孤胆英雄”到“全行业托举”

      《哪吒2》的片尾鸣谢名单中,共有138家中国公司参与制作,从角色设计到特效处理,展现了动画工业的集体力量;《黑神话·悟空》则依托全国算力网络压缩渲染周期,实现了电影级画面表现。这两部作品的成功,印证了现代产业中“全行业托举”的重要性。
      反观技工教育,许多学生仍困于“单打独斗”的思维定式。实际上,无论是智能制造产线的协同调试,还是大型工程的模块化施工,都需要跨工种、跨领域的团队协作。正如《黑神话》中玩家需通过三重考验解锁剧情,技工领域的突破亦需多方合力——程序员与机械师的代码对话,设计师与焊工的结构碰撞,皆是“天命人”觉醒的必经之路。技工学子应学会在团队中定位角色,以“申公豹助阵哪吒”般的默契,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逆天改命:以技能为刃,劈开偏见之海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与悟空“踏碎灵霄”的执念,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们击中了当代青年对命运掌控的渴望。在技工教育领域,这种精神更具现实意义——社会对“蓝领”的偏见,犹如东海龙王对龙族的镇压,而技能的提升正是打破枷锁的“定海神针”。
      许多技工学生曾因中考、高考失利而自我怀疑,但《黑神话》中“妖王复仇”的叙事启示我们:起点的高低并非终点,真正的强者能在挫折中觉醒。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下的技工,收入与地位不逊于白领;中国“大国工匠”的崛起,亦证明技能人才可凭一技之长登上时代舞台。技工学子当以哪吒“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乾坤”的魄力,用技能证书代替学历标签,用作品说话而非辩解,最终在职业赛道上“自成灵霄”。

乘风而上:成为新时代的“神话缔造者”

      《哪吒2》与《黑神话·悟空》的爆火,不仅是文化产业的胜利,更是对技工教育的一记叩问:在技术狂飙的时代,谁能以匠人之心重构世界?答案或许藏在一名数控学生调试代码的专注中,在一名焊工点燃电弧的瞬间里,在一名动画师绘制分镜的笔尖下。
      技工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工具人”,而是孕育敢于“打破天命”的觉醒者。当技工学子以技能为刃、以创新为翼,他们便不再是神话的旁观者,而是新时代的“神话缔造者”。正如哪吒与悟空的故事所昭示的:天命可违,乾坤能逆,唯信念与技艺永存。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