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园地 > 教师园地 > 正文

规范使用语言,守护文化阵地
2022-09-29 10:33:01   来源:作者:黄志刚   浏览量:152

      在工作闲暇之余,我是一名“网上冲浪”爱好者。
      “网上冲浪”这个词,带着浓浓的互联网古早味道,现在常被年轻网友拿来调侃还没能与新时代接轨的人。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诸多亚文化快速衍生,各种新鲜词汇层出不穷。这些词语又因其博人眼球的特性,被住在网上的“弄潮儿”们反复使用,着实为他们带来了一场场舌灿莲花的盛筵。
      “yyds”“dddd”“U1S1”,诸如此类的缩写词,如果是初次看到,很多人必定一脸茫然。但事实是,这些词都曾荣登网络热词榜单。“yyds”即“永远的神”,常被拿来无限拔高自己喜爱某样事物的程度。例如,余华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莫言就是我的yyds。”以示对莫言的佩服和喜爱。“dddd”则是“懂的都懂”,这个词本来就自带神秘感,缩写之后更加讳莫如深,通常用在语句结束处。例如,这个行业里面的水太深了,我也不多说什么,dddd。“U1S1”代表“有一说一”,作为发语词使用,但通常以此来开头,就表示下面讲的话不太中听,也未必客观。例如,U1S1,我们家狗做的菜都比这家外卖好吃。
      除了缩写梗,谐音梗也是大受欢迎的热词类型之一。“夺笋呐”谐音“多损呐”,“栓Q”谐音“thank you”,“针不戳”谐音“真不错”,“蚌埠住了”谐音“绷不住了”……
      互联网新生热词不胜枚举。这些词汇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扩展了网络文化的外延,丰富了日常交流的形式。不过这个现象也有使人忧心的一面。
      但愿是我杞人忧天,却也忍不住分享自己的一些碎碎念。
      我们从小接受的是经过严格论证的语言体系教育。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跟读、朗诵、默写各个既定环节,无一不是为了使我们主观层面上学习到的知识得到矫正与规范,且知识的传授方式也逐渐系统化、科学化。例如,为了更科学地教学,汉语拼音中“O”的名称音做出了适当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必背古诗词常见多音字中,古音的“斜”“衰”“骑”,为了使学生便于准确记忆,统一变更为了今音。教育部门为了完善教育不断努力,社会上却有一些反作用力悄然滋生。
      早在千禧年初,广告业就有大量的谐音变种词汇诞生。蚊香广告“默默无蚊”,自行车广告“骑乐无穷”,饰品店招牌“饰全饰美”,止咳糖浆广告“咳不容缓”……铺天盖地的不规范词汇迎头砸来,从辨别能力尚低的小学生,到习惯于键盘输入的成年人,谁看了不迷糊?
      我国在上个世纪曾推行过一段时间“二简字”,最后因饱受争议而废除。英语母语国家,年轻人渐渐习惯于使用缩略词互通短信息,比如“atst”表示at the same time,“b4”表示before等。有些简化行为看似带来便捷,实际加重了不同群体交流的壁垒,挑战了正统语言体系的传承。
      语言的习得与熟练,和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身边充斥着错误的示范字词,长此以往,这种错误就会根植在人的潜意识里。偶尔得见,大家看看笑笑也倒罢了,但是如果听之任之,一旦形成所谓的“新潮”,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社会上还有另一股不良风气:一些人为了让自己的表达看起来更洋气,在一个汉语句子中,有意地把几个词汇替换成同义的英文单词。这种风气在时尚界更甚。曾有某档穿搭类时尚节目,评委对参演模特的衣着进行点评,短短六句话,穿插了二十多个英文单词,不中不洋,思之令人发笑。
      非是语言的使用不能杂糅,可是为了彰显独树一帜而杂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优雅或高端。无论是中英混用,还是网络热词与传统表述混用,实际都在对我们现有的语言体系造成冲击。有研究表明,第二语言的习得会给第一语言带来影响。这种影响既包含同化,也包含干扰。所谓潮流表达,所谓高频热词,都只是生活的调剂,不久即是明日黄花,并不全都足以固化到语言体系中。在其对正式表达形成负迁移时,我们不能做随波逐流的助推者。
      守护文化,不单单是官方层面要考虑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文化工作者的职责。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的“活的样本”。文化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适应性需要产生合理的变化,但绝不能由我们主动掺杂糟粕。守护文化阵地,我们责无旁贷。在这项宏伟事业中,个体即使能力弱小,也能自觉地去规范使用语言,为高屋广厦添砖加瓦。

相关热词搜索: